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抖音小程序 App(安卓) App(苹果)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送给所有求职被拒的人互联网大V月薪3000转行被拒的故事

职场观察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8-09-25 14:15 {{clickNum}}

  最近频繁面试,见了聊了不少人,可能也拒了不少人。

  所以,有点想讲个从来没给人讲过的事,它发生在10年前。  

  10年前,已经工作了3年的我从一家传统企业的销售岗上辞职离开,当时比较想去做互联网,但到底去什么样的公司,到底去做什么,基本完全没想法,一无所知。

  那个时候,国内的创业潮还没兴起,但“美国硅谷”4个字,对于对互联网略有了解的人来说,却早已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迷人词汇。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对于“教育”是很有兴趣,很认可其价值的,但还远远没有像后来一样觉得自己要是这辈子不认真干一把教育可能会很遗憾的程度。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

  这是一家初创的在线教育公司——那个时候,“在线教育”这样的概念还远远没有普及——这家公司的介绍中写到:创始团队全部来源于美国硅谷的知名科技互联网企业,创始人本人怀揣着对创业和教育的梦想毅然选择从美国的知名公司回国创业,团队已获美国风险投资,坐落于清华、北大附近的五道口,团队成员大量来自于清华、人大的知名高校,立志于要改变教育行业 

  如同当时大量拥有“美国”和“硅谷”背景的互联网初创公司一样,这家公司也把自己类比为下一个Google、HP、微软……甚至,他们还公开宣称,他们的招聘流程也跟微软一样,必须要3-4个团队成员都共同认可,才算是通过,任何人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必须要说,这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几乎立刻吸引了我——当时一心向往着互联网的我,感觉到在“硅谷”、“创业”、“下一个Google”等词汇的冲击下,内心的某种热情被点燃了。  

  于是,我认真的写了大约3000字的求职信,附上了我的简历,具体详述我的特长、经历,迫切希望投身于互联网行业的意愿,为什么我是一个值得被考虑的人,等等,然后发了出去,最早投的具体是什么岗位我有点忘记了,好像是偏市场营销口的一个职位。  

  2天后,我收到了对方的面试通知,面试约在一个周六的上午10点——这是我第一次在周六参加面试。

  我还记得,当天我一共经历了3个人先后跟我聊,分别是HR,一个刚刚清华大学毕业加入该团队的普通成员(我理解如果我能够入职的话,应该跟ta平级),以及一位总监。

  他们每个人大概平均都跟我聊了1小时20分钟左右,问题问得都很细,感觉得出来都经历过系统的面试培训,我从上午10点,一直面试到下午2点左右,中间没吃饭——这也是我第一次经历强度这么大的面试。  

  最后一位总监聊完后,让我回去等通知,当时我预感到可能有点不太好——他问我的有几个问题,我答得比较模糊,无法给出一些具体、有说服力的回复。

  回家后,过了一个星期,毫无音讯。 

  我总感觉有点不甘心,于是某一天,我又登上了这家公司的网站。

  然后,我看到他们有个论坛。

  然后,我也发现他们支持注册用户互发站内信。

  然后,我还根据一些线索,找到了这家公司的HR在论坛上的ID。

  于是,我给HR又发了一条站内信,大意表示了我之前面试仍未有消息,我很想加入该团队,迫切想要给自己争取到一个机会,希望他们可以认真考虑我。  

  2天后,我接到了电话,通知我去这家公司再聊一次。我超级兴奋,也极度重视。

  这一次是在一个下午,复试我的人还是上次见过的总监。  

  这一次,他换了一些问题问我,我有一些问题答得还凑合,但另一些问题也很差强人意。我记得,到临近面试结束时,他问我:你凭什么觉得你适合这个岗位?

  我预感面试来到成败与否的最关键阶段,于是拼命往外凑了一堆理由,其中有很多当时怎么说的都记不清了,但其中一个说的是我认为自己足够坚韧,百折不挠。

  总监回我:坚韧和百折不挠这一点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坦白说上次面试后其实我们已经觉得你不适合我们的岗位了,但正是看到了你后来自己面向我们HR争取的一些动作,我们才愿意再给你一次机会。但说实话,你说的其他理由,我感受都不深。 

  聊到最后,总监直接告诉我,我的情况,当时如果要过去,可能只能从他们的销售岗做起,因为其他岗位我可能都不太符合要求,也不太具备相关经验,而他们的销售岗基本薪资只有3-4k左右,提成也不会很高。而我当时在前一份工作下的基本薪资是6k,加上业绩的提成等各方面,正常平均每月收入接近万元甚至在其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还记得,我当时内心中仍然满是加入一家类似这样带有“硅谷”、“互联网”等光环的公司的渴望,于是,在现场略做思索后,我回复他:如果你们觉得我可以,我能够接受从销售专员做起,我可以接受月薪3000,只要能够进入公司就行。

  总监告诉我说,他需要再想想。 

  然后,我还是被拒了。我为此遗憾难过了好几天。

  再后来,几经辗转,我终于进入了另一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开始了自己作为“运营”的职业生涯。  

  10年过去,时过境迁。

  10年过去,到今天,这家当时我特别向往和憧憬,历经数次面试,最终遗憾被拒的在线教育公司仍然存在着,发展平稳,状态说不上特别好也不算特别坏,但距离当时它在我眼中所散发出的“来自硅谷”、“下一个Google”等等魔力无限的憧憬,已经相去甚远,可以说,今天的它,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

  10年过去,我慢慢从一个对互联网和“运营”一知半解的小屁孩一点点成长,蜕变,先后经历了几次创业,写了两本书,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运营大咖”。到今天,我们创办的三节课,同样作为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在短短2年里,已经可以做到估值跟这家存在了十多年的公司基本差不多,如果只看趋势和现状,有非常大的概率,三节课在未来一定会比这家公司发展要好,拥有更大的估值和前景。 

  站在现在往回看这个故事,还是会颇为感慨。

  请注意,我绝对不是想要释放出一些“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类似这样充斥着一些嘲讽意味的信息,相反,我觉得我今天特别能理解当时那家公司拒绝了我。

  站在现在,设身处地的想,假设当时我是那位总监,我觉得我很可能也会做出跟他一样的决策和判断——毕竟,当时面试的我,确实很难拿出太多有说服力的信息来展现出我是合适的人。

  面试这种事,永远看的是当下的匹配度和一点未来的可能,而但凡是要看未来,不管是由于面试者的判断逻辑有局限,还是被面试者尚不能找到合理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和潜力完全展现出来,都会导致这种判断出现偏差。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很可能只是缘分——你们没能够在对的时间彼此遇到,于是失去了一起共事或合作的机会。  

  与此同时,每个人在每一个时刻,一定也会有相对更适合ta当下职业状态的机会。站在现在往回看,如果我当下真的加入了那家在线教育公司,我是否还会是今天的我?是否还能一样在此后陆续取得一些微薄的职业或事业上的成就?会比现在更好还是比现在更坏。 

  我没有答案。但我能够明确知道一件事:我非常非常感谢和享受我在错过这一次面试机会后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我迄今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  

  所以,我只是想说,找工作这种事,很大程度上,真的要看机缘,如果你真的不幸失去了一个进入你当前心仪公司的机会,短暂懊恼可以,但或许无需长久失落——既然机缘不够,很可能那里也未必会是你最佳的归属。恰恰相反,你一定要相信:这绝非你唯一的选择和可能。 ​

  事实上,职业发展这种事,大家都好似在一座迷雾森林中摸索前行,最终走出森林的通路,存在千千万万条,你错过了一个眼前看起来更好更平坦的路口进入了一个茫然一片环境恶劣的洞穴中,未必不是意味着你在将来可能会迎来一条更加光明的坦途。 

  而这一切,都得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你自己不能放弃自己,你要不断去赋予自己更多可能。  ​

  太多人习惯把个人职业发展看作是一场百米短跑,但事实上,这本质是一场马拉松。既然是马拉松,一时的领先或落后可能根本不重要,在漫长赛程中你一定会遇到太多超越当前领先者的机会。  

  拿我来看,10年前,我只是一个非常底层的,连月薪3000想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没有人要的家伙而已。 

  借此文,祝每一个人都能够对一些眼前错失掉的机会少一些执着,祝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机会”,也愿每一个人都可以不放弃自己,持续赋予自己更多可能。

顶部